圆桌论坛:专家大咖分析民营企业上市的价值与上市难点解析

创建时间:2025-09-10

贾康

著名经济学家

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 创始院长

 

核心观点一:深刻剖析间接融资(银行贷款)的局限性,凸显直接融资的必要性。

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模式,其本质是使用“老百姓的血汗钱”,因此其核心风控逻辑是“绝对安全”。这一逻辑导致了银行体系天然的“当铺思维”,即极度依赖抵押物。银行信贷审批人员面临着“终身追责”的巨大压力,这使得他们在决策时必然趋于保守,不敢为缺乏重资产抵押、但拥有高成长潜力的创新型、轻资产企业提供融资支持。特别是在信息革命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,大量前沿的创业创新项目具有高风险、高不确定性的特征,传统的银行信贷体系对此类企业可以说是“爱莫能助”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,依赖间接融资无法有效支持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。

 

核心观点二:系统阐述直接融资(股权投资)的核心优势与多层次路径。

与债权融资不同,直接融资,特别是股权投资,其内在逻辑是“风险共担、收益共享”。贾院长强调,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提及的“直接融资”,其核心就是风险投资、股权投资。这种模式能够容忍失败,因为它追求的是通过投资组合的整体成功来覆盖个别项目的损失。一个成功的项目(如软银投资阿里巴巴获得3000倍回报)所带来的巨大收益,足以弥补多个失败项目的亏损。这种“敢赌服输”的机制,为高风险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宝贵的“试错空间”和资本支持,是推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。

在此基础上,贾院长进一步将直接融资划分为两条主要路径:

  1. 公募(Public Offering):即IPO上市。这是企业获取大规模资金、提升品牌知名度、建立现代化治理结构的首选途径。上市意味着企业能够面向公众募集资金,实现股权的流动性和价值发现。然而,公募市场对企业有严格的准入门槛,只有少数凤毛麟角的优质企业能够成功IPO。
  2. 私募(Private Placement):即通过非公开方式(如路演、定向接洽)向特定的机构投资者或高净值人群募集资金。私募融资,特别是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,更偏好于早期、前沿的创新项目,马云早期获得孙正义的投资就是典型案例。这条路径虽然成功率极低,但一旦成功,其爆发力惊人,能够催生颠覆性的商业模式。

 

核心观点三:企业应基于自身特质,理性选择融资方案,不可盲目跟风。

企业在选择融资路径时不应“一刀切”。他以“老干妈”和“华为”为例,说明了企业发展路径的多样性。老干妈坚持不上市,依靠强大的产品力和现金流实现了“资本积累”,稳健发展成为国际品牌。华为同样坚持不上市,其深层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持创始人战略决策的独立性和执行力,避免因上市后面临短期业绩压力和股东掣肘,从而更好地实施其着眼于长远的、高投入的研发战略。

贾院长的结论是,对于大多数寻求跨越式发展的企业而言,IPO上市依然是直接融资的首选。但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(主板、创业板、科创板、北交所等)为不同类型、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路径。企业应当借助像动力资本这样的专业机构,进行“定制化”的战略规划,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板块和时机,形成最优或次优的资本运作方案,避免不靠谱的盲目决策。他的发言,为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清醒、理性的决策框架。

 

 

 

杜明堂

洞见资本董事长

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上市服务专委会主任

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副会长

 

  1. 上市就是“上老板”。这与范总和尹总的观点不谋而合。杜总将其置于首位,强调企业家的“内心意愿、渴望和原动力”是整个上市工程的发动机。老板的决心和认知高度,决定了企业能在上市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走多远。如果老板自己动摇了、退缩了,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济于事。
  2. 上市就是“上财务”。杜总用“双规”一词精辟地概括了对财务的要求:
    • 规模: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利润和收入体量,这是上市的硬门槛。
    • 规范:这比规模更重要,是上市的生命线。光有规模没有规范,是“带病”的巨人,走不远;光有规范没有规模,则缺乏上市的基础。两者必须兼备。
  3. 上市就是“上团队”。这包含了两个层面:
    • 内部团队:上市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董事长、上市办、董秘、财务总监、业务高管等核心成员组成一个强有力的“班子”,步调一致,协同作战。
    • 外部团队:券商、会计师、律师等中介机构的选择至关重要。杜总强调,市场上有牌照的机构很多,但关键是要选择“真正懂你业务、懂你产业、懂不同资本市场逻辑”的专业团队。一个优秀的外部团队组合,能够帮助企业少走弯路、少花成本,极大提高上市的成功率。

杜总的总结,为整个圆桌会议画上了完美的句号。他将复杂的上市过程,解构为围绕“人”(老板和团队)和“事”(财务的规模与规范)这两个核心维度的系统性工作,为企业家们指明了清晰的行动方向和资源整合路径。

 

 

李京

凯腾精工(871553) 总经理

 

凯腾精工的路径清晰地展示了“一步一个脚印”的智慧。公司自2015年起就确立了走向资本市场的长远目标,并将新三板作为规范化治理和对接资本市场的“第一站”。这个决策在当时看来,可能并不具备立竿见影的融资效果,但其核心价值在于“规范”。

她分享的历程有几个关键节点:

  1. 早期布局(2015-2017):在杜总团队的启发下,公司下定决心,从内部治理开始调整,为登陆新三板做准备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企业管理的“升级”,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  2. 坚定跟随(2017-2021):登陆新三板后,凯腾精工没有因为市场一时的冷清而动摇,而是始终坚定地跟随“股转公司”(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)的政策步伐。当创新层政策出台,他们就积极进入创新层;当精选层政策落地,他们又成为第一批响应者。这种“跟着走”的策略,看似“大智若愚”,实则是一种深刻的战略信任。他们相信国家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决心,并愿意为此长期投入。
  3. 收获红利(2021至今):正是因为前期的坚定跟随和持续规范,当北交所设立,精选层企业可以“平移”上市时,凯腾精工顺理成章地抓住了这波最大的政策红利,实现了IPO的跨越。

资本市场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,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回报。但企业如果能认准一个大方向,保持战略定力,踏踏实实做好内部规范,并敏锐地跟随政策演进,就可能在关键时刻“厚积薄发”,将长期的投入转化为决定性的竞争优势。

 

 

 

盖泉泓

盖世食品(836826) 董事长

 

  1. “无心插柳”的开端:他坦言最初对资本市场一无所知,上新三板是在政府的鼓励和补贴下“稀里糊涂”就去了。但这个“稀里糊涂”的背后,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——盖世食品因为长期从事外贸业务,习惯了国际贸易规则,所以公司一直以来就是“一本账”,财务极为规范。这使得他们挂牌新三板的成本极低,后续维持挂牌状态也“不痛苦”。这与许多需要进行大量财务规范调整的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  2. 规范经营的长期价值:他的经历雄辩地证明了,规范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基石。他强调“正规是看着眼前吃亏,其实长远有好处的”。正是因为财务上的“干净”,当精选层的机会来临时,他们能够迅速启动,券商团队仅用六七个月就完成了尽调工作,甚至申报材料还提前了一个月。这与那些需要花大量时间“梳理旧账”的企业相比,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。
  3. 关键时刻的艰难抉择与专业力量:在精选层发行阶段,市场环境突变,公司面临发行价远低于预期、融资额大幅缩水的困境。在这个“发还是不发”的十字路口,盖总展现了企业家的纠结,但最终他选择相信朋友和专业人士的建议——“一定上”。这个决定事后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,不仅避免了得罪各方的尴尬局面,也让他们成功搭上了后续北交所的快车。
  4. 对专业知识的深刻反思:盖总对自己当初在股权架构设计上的“半懂不懂”进行了深刻反思。他以亲身经历告诫在座的企业家,在股权设计这种“一旦定下来就改不了”的重大问题上,创始人“觉得自己懂”是最危险的。他感慨如果能早点听到杜总关于“自然人直接持股分红免税”等专业知识的课程,结果会完全不同。这凸显了企业家在上市前寻求顶级专业咨询,做好顶层架构设计的极端重要性。

 

 

齐学兵

海金格(873896) 董事长

 

  1. 上市的初心与现实:他创业的初衷是为了“做大”,因为不做大就留不住核心人才。在杜总的启发下,他认识到上市是做大的有效途径。然而,2014年登陆新三板后,他很快意识到,“上了新三板不等于企业就能做好”。这个清醒的认知,让他没有陷入“为上市而上市”的误区。
  2. 回归经营本质:他深刻地认识到,资本运作必须服务于主业。企业最危险的倾向是“面面俱到,什么都想做”,看到什么赚钱就去追逐什么。真正的战略是“聚焦”,是“站在五年、十年后看现在”,明确自己做什么、不做什么。只有沉下心来,踏踏实实做好主营业务,企业才有持续发展的根基。
  3. 规范化的双重价值:齐总认为,上市过程中的规范化,其价值远不止于满足监管要求。首先,它是一次全面的“内部梳理”,厘清了公司的法律关系、股权关系、财务状况,让企业经营得更“明白”。其次,更重要的是,合规是企业家最重要的“护身符”。在一个监管日益严格的环境下,一次不合规的处罚,就可能让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。因此,规范化经营是对企业家自身成果的最好保护。
  4. 理性看待资本杠杆:他将股权价值视为利润之外的“杠杆”,能够撬动更大的资本收益。但他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其“双刃剑”的属性:享受资本市场溢价的同时,必须接受证监会的严格监管,履行信息披露义务,处理好与各类股东、股民的关系。这对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。

齐总的发言,为那些对资本市场充满热情的企业家们注入了一剂“清醒剂”,提醒大家不要忘记,无论资本故事多么动人,最终支撑企业市值的,还是其扎扎实实的主营业务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。

 

 

张涛

凯雪冷链(831463) 副董事长

 

 

凯雪的IPO之路可谓“一波三折”:

  1. 早期规划与基础:公司同样是在杜总团队的辅导下,于2014年挂牌新三板,并完成了战略梳理、组织架构搭建和股权激励,为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  2. 第一次冲击失败(主板):2018年,公司以2017年的数据申报上海主板,但申报后不久,主板的审核标准突然提高,导致公司因不符合新标准而被迫撤回。这揭示了上市过程中的“政策风险”和“标准变化风险”。
  3. 第二次冲击遇阻(北交所):转向创业板后又逢北交所成立,公司抓住机会成为首批申报企业,并于2022年2月顺利过会,注册成功。然而,就在发行的“临门一脚”,一个微小的举报引发了证监会的现场检查,查出了公司“若干年以前的一个财务事项”。尽管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并不大,且早已过去,但在当时“严监管”的背景下,这个问题被放大,最终导致批文失效,上市失败。
  4. 血泪教训与重生:这次失败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。张总强调,合规性是生命线,尤其是财务合规。财务问题往往“不可逆”,一旦发生,就会污染整个报告期,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。因此,在2024年重新启动IPO时,公司对财务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——“所有的事情必须完善合规,宁可对业务有点影响,也要坚持合规性”。

张总的分享,以一种近乎“残酷”的真实,告诫所有企业家,在IPO的道路上,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。财务的规范性必须渗透到日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,任何为了短期利益而做出的不合规操作,都可能在未来成为致命的障碍。这是一堂价值千金的风险教育课。

 

 

余涛

新能量(870061) 董事长

 

新能量的困境具有典型性:

  1. 挂牌后的持续探索:公司于2016年在动力团队的帮助下挂牌新三板,并完成了内部的规范化治理和员工激励,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公司也成功进入了创新层,并成为国家级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。
  2. 商业模式的“掣肘”:尽管公司规模接近两亿,但其业务结构中包含大量的“工程业绩”。余总敏锐地意识到,在资本市场的评估体系中,工程类业务因为其项目制、非持续性、利润率相对不高等特点,“不受青睐”。无论工程业务的收入和利润做得多好,都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高估值,甚至会成为上市的障碍。
  3. 主动的战略转型:认识到这一点后,公司从前几年开始,下定决心进行战略转型,“逐渐转向以产品为主”。这意味着公司必须集中资源,去“打造有竞争力的爆款产品”,通过可复制、可规模化、高毛利的产品销售来形成“有效的业绩”,从而重塑公司的估值逻辑,以满足北交所的上市要求。

余总的分享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上市不仅是财务数据的达标,更是商业模式的“选美”。企业必须学会用“资本的语言”来审视和重构自己的业务。对于许多传统企业而言,这意味着要勇敢地跳出舒适区,对现有业务进行取舍,将资源聚焦到最能体现公司核心竞争力、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、最能被资本市场理解和认可的业务板块上。这是一场艰难但必须进行的“自我革命”。

 

 

范文全

峰杰股份(871987) 董事长

 

  1. 认知破局:从“井底之蛙”到拥抱资本。他犀利地指出,如果企业家不上市、不走进资本市场,那么企业做得再好,也只能解决“生存”问题。他用农夫山泉和牧原股份的例子生动说明,成为“首富”靠的绝不是单纯卖产品赚差价的利润,而是“资本市场的力量”。这要求企业家必须打破固有的“产品思维”和“利润思维”,跳出“井底”,去理解和运用资本这个强大的放大器。
  2. 心态建设:永不服输的“曾国藩精神”。他深刻洞察到企业家面临的巨大压力,甚至提到了近期一些企业家因抑郁而轻生的案例。他强调,企业家必须具备“越挫越勇,虽败犹荣”的强大心态。他以曾国藩“屡败屡战”的典故,鼓励大家要有一种坚定不拔、永不服输的精神。这种乐观、坚韧的心态,是企业家穿越创业艰难险阻的必备素质。
  3. 方法论: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范总坦言,自己的企业也曾遇到“突破不了的瓶颈期”。转机来自于结识杜总这样的专业人士。他强调,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须借助外部智慧。专业团队的进入,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股改,梳理战略,明确“123怎么做”,让企业的目标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。他的实践——为了缩短上市进程而果断“借壳”新三板,并将上市成本前置——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相信专业、并敢于为此投入的体现。

范总的发言,不仅是经验的分享,更是一场精神的感召。他告诉所有企业家,走向资本市场的征途,首先是一场思想和心态的革命,其次才是技术和方法的实践。

 

 

尹百宽

国金证券投资银行执委会委员

 

  1. 你的生意经得起阳光吗? 这是对企业“合规性”和“真实性”的终极拷问。他用“变态”来形容当前审核的细致程度,强调无论是财务、法律还是业务,都必须真实、透明,能够接受最严格的审视。这是上市的绝对前提。
  2. 你愿意分享你的生意吗? 这拷问的是企业家的“格局”和“胸怀”。上市本质上是引入新股东、分享企业成长红利的过程。这包括对外的(引入战略投资者)和对内的(实施股权激励)分享。只有愿意分享,才能吸引到优秀的资本和人才,把蛋糕做大。他以新亚特从几百万利润成长到近三亿利润的案例,说明了董事长“愿意分享”所带来的巨大成长动力。
  3. 你能承受上市过程的痛苦和磨难吗? 这考验的是企业家的“韧性”。他分享了一个国企上市耗时17年的案例,董事长从33岁一直坚持到50岁才成功。这说明上市是一场“九九八十一难”的修行,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,企业家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坚强的意志,才能坚持到最后。

此外,尹总还敏锐地指出了当前资本市场的宏观变局:A股IPO数量和节奏在监管引导下有序放缓,而出海去香港上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。这为企业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本路径视野,也再次印证了选择合适的资本市场和专业机构的重要性。

 

 

 

吴则涛

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

 

在当前经济下行、市场“水大鱼大”时代结束的背景下,

合规,特别是法律合规,已经从过去的“锦上添花”变成了企业的“生死线”。

存量博弈时代,任何历史遗留的合规瑕疵都可能爆发,

企业家必须建立牢固的底线思维,确保所有商业安排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。

  1. 以“对赌协议”纠纷为例,揭示存量博弈的风险。他指出,在过去经济上行期,投融资双方签订的“对赌协议”(VAM)很少真正引发纠纷,因为企业大多能完成业绩目标,即使完不成,各方也容易找到解决方案。但现在,宏观环境变化,企业完成业绩承诺的难度加大,投资机构也面临募资困难,“弹尽粮绝”的背景下,过去被掩盖的矛盾集中爆发。
  2. “抽屉协议”的致命风险。许多早期的对赌协议,为了规避监管或内部风控,以“抽屉协议”的形式存在,没有经过合规的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。吴律师警告,这类协议在法律上存在巨大风险,一旦对簿公堂,即使企业在商业逻辑上“有理”,也可能因为程序的瑕疵而败诉,最终导致“多方共输”的悲惨局面。
  3. 合规是行稳致远的唯一路径。他将对赌协议的问题,引申到股权激励、融资、股改、知识产权等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。他反复强调,“合规规范是第一条”,只有在坚实的法律合规基础上,企业才能行稳致远,最终实现上市的宏伟目标。他的发言,为企业家敲响了法律风险的警钟。
  4.  

 

施丹丹

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

 

当前的IPO审核,已经从传统的“财务报表上市”转变为“内部控制上市”。

监管机构的关注点已经深入到企业经营的毛细血管,

对业务与财务的勾稽关系、流程的合规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要求。

  1. 内控要求全面升级:最显著的变化是,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出具的,已从过去的“内控自我评价见证报告”升级为“内控审计报告”。这一词之差,意味着监管对内控的规范性、有效性要求达到了审计级别的高度。这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、可执行、可追溯的内部控制体系。
  2. 审核细节的深度穿透:她列举了一系列监管关注的细节,生动地展示了审核的精细化程度。例如:
    • 研发费用:审核不再停留在看报表数字,而是要穿透到研发活动的每一个环节——研发如何立项?研发人员是谁?研发如何领料?领料与产出的配比是否合理?研发废品的去向是哪里?
    • 收入确认:是否存在未签合同就确认收入的情况?审批流程是否合规?
    • 成本毛利:要求清晰披露明星产品、基础产品的成本构成和毛利率分析,体现公司财务数据的内在逻辑。
    • 业务财务一体化:审核高度关注财务数据背后是否有真实的业务活动支撑,以及两者之间是否能够严密勾稽。
  3. 审核理念的转变:更友好,也更聚焦。她也观察到积极的一面,即审核机构的态度是开放的,甚至通过提前的现场检查来帮助企业发现和整改问题,体现了“服务型”审核的理念。但同时,审核也更加聚焦于业绩的真实性、波动的合理性以及未来持续经营能力等核心问题。

施总的分享,为准备上市的企业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“备考指南”。它清晰地指明,未来的IPO准备工作,必须是一项深入到业务流程每一个细节的系统工程,财务部门必须与业务部门深度融合,共同构建一个透明、规范、可验证的内控体系。

 

 

首页    新闻动态    圆桌论坛:专家大咖分析民营企业上市的价值与上市难点解析